查看原文
其他

李娜:班级组织变革的现在与未来

李娜 星教师 2021-12-23

▲ 年会进行中,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参与远程学习



各位嘉宾,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很高兴能有这样一次机会和大家交流班级组织变革的问题,"班级组织变革的现在与未来"是一个表述非常清晰的问题,却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今天的班级发生了什么样的变革?明天的班级又将会进行怎样的变革?


这里有一个核心词:变革。如何理解变革呢?简单地说,变革就是事物发生的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变化。


因此,我的分享首先会梳理班级现在发生了哪些变化,其次,就这些变化进行合目的性、合规律性的追问,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班级变革的趋势。我将从班级形态,班主任制,班级内部管理结构和外部管理结构四个方面回应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



班级形态变革


什么是班级形态呢?简单地说就是班级长什么样子。一般来说,班级分为教学班和行政班两种形态。接下来,我分别说一下行政班的变革和教学班的变革。


今天常见的班级是由同龄孩子组成的同龄的行政班,其实,在历史上我们国家也曾因为师资力量不够等原因出现过混龄的行政班,目前,这种混龄行政班的形式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一种新型的班级形态叫做班组群。这是北京市中关村三小采用的一种班级形态,通常由三个跨龄班级组成。如一年级一班,二年级一班,三年级一班组成一个班组群,三个班的教室相邻,墙可以打开,拥有共同的班组群空间。当上语文、数学等课时,墙就合上,每个班独立上课;当上音乐课或进行项目学习时,则把墙打开,三个班一起上课。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都以班组群为单位,组织学生参加。所以,学生通常会说自己是几群几班的,同一班组群内不同年龄的孩子会以兄弟姐妹相称。


对于实行走班制的高中以及部分初中来说,出现了一种新的班级形态就是教学班。教学班产生以后的班级形态变革是非常丰富的,我们来看有多少种变化的组合。


首先,教学班的产生是有多种渠道的。有的学校是全开放的,学生自由选课,所有课程对所有学生开放,有的学校则是半开放的,学校为学生设定了不同的套餐,学生在这些套餐中进行选择。有的学校教学班是不分层的,有的学校则根据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将学生进一步分ab层。


其次,在教学班产生后,行政班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校直接是只有教学班没有行政班,有的学校则创新了行政班的组成方式,比如采用跨龄平行或按领域分班的方式,根据学生今后上大学选择的专业方向大致分为偏文科班,偏理科班,或者是国际教育班。



从这个图可以看出,根据教学班、行政班产生的方式不同,理论上来说,学校的班级可以呈现非常多的形态。比如,如果教学班是全开放选课走班形成的,根据是否有行政班以及行政班组成方式的不同,就有5种组合。当然这只是理论上来说,实践中并非每种组合都有。


给大家介绍两种组合:第一个是组合5,就是取消行政班,学生全部开放选课走班。北京十一学校就是代表,学生一人一课表。第二个是组合4,学生开放走班,并且根据选课的方向将相近领域的学生组成固定的行政班。比如,北大附中就是这样,学校高中部设置四大书院,行知书院定位于常规文理科,元培书院定位于理科为主,博雅书院定位于文科为主,道尔顿书院则主要是为出国的同学做准备。


看到这样丰富多彩,甚至有点眼花缭乱的走班后的班级形态,我想问大家,尤其是高中的老师们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走班?大家可能会说,是因为政策要求,新课程方案明确提出的。那么,我们为了什么走班呢?



从北京十一学校、北大附中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走班主要为了两个目标:一是为学生今后的生涯规划服务,二是为了能够对学生分层教学,提高教和学的效率。当然,这是走班后形成的教学班的目标,但这是否是班级的全部目标呢?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班级是什么?


我们知道,班级是产生于班级授课制的,最初它是为了组织教学而存在的,这也是班级非常重要的功能,此时班级是一个业务组织。因为班级授课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就自然的产生了组织学生的需要,需要进行班级管理,此时的班级是一个管理组织。班级授课制传入我国后,还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班级要经常开展班队会活动,此时的班级是一个德育组织,也就是我们有中国特色的团组织。


以上三种是官方对班级的客观诉求,那么生活于其中的学生因为若干年的固定的集体生活,自发的产生了情感连接,所以我们大家的十年、二十年聚会通常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


综上,实践中的班级承担了这样四种重要功能:


第一,是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二,是学校管理的最基层管理组织;

第三,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第四,是满足学生情感归属和情感连接的班集体。


那么,走班强化了什么功能?又弱化了什么功能?通过刚才我们对班级功能与属性的解构,不难发现,走班制强化了班级的教学功能。那么,在走班教学的背景下,我们是否不再需要班级的其他功能了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走班教学一定要配套的改革来支持,如果缺少支持措施,我们很容易在这个过程中走丢了教育。



基于以上分析,班级形态变革到底要走向何方?我认为形可变,神不能变。这个“神”就是践行班级本质。


班级的本质是什么?从班级的功能来说,不是简单的育智,而是育人,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从班级的组织属性来说,班级是一个教育性组织,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学校最基层的教育性组织。

我们再回看前面提到的各种班级形态,就我们每一所学校来说,到底该怎样变革?


首先,我们不能贸然取消行政班,而应不断探索行政班的新形态,这也是新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要求。其次要考虑不同学段的需求。小学和初中,尤其是小学谨慎选择是否走班。


今天的班级在形态上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要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建设更多样态的、担负全面育人功能的学校基层教育性组织。不断尊重学生的个性,顺应学生的天性,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



班主任制变革


我们来梳理一下当下的班主任制变革有哪些类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和走班制改革配套的,一些学校取消了班主任,重新设立导师等新的教育角色;

第二类是建立团队班主任制度;

第三类则是保持一人班主任制,但是深化班级管理改革。


比如,以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教育。未来的班主任变革到底是要取消班主任,还是强化班主任角色?我们到底需要班主任吗?我们需要班主任做什么?我们需要班主任做的这些是否有其他人可以替代?


2009年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提出,班主任的主要工作职责是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对班主任的角色要求是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


现实中班主任正在承担这些角色和职责,我们也需要教师中有人承担这些角色和职责。所以,无论我们取消班主任还是强化班主任制,都是对以上角色的重组或强化。


有人曾经拿美国高中的counselor来和中国的班主任作对比,美国高中没有班主任,而是有counselor这一角色,他们并不教学,每个counselor指导7-8名学生,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且为学生提供选课和升学的指导。因为他们不教课而专门做全职辅导员,有人认为他们比中国的班主任更专业、更有优势。


我个人并不赞同。许多学者认为班主任制是中国特色教育制度的重要创举,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时可没有为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而我们这一特色制度蕴藏着重大的教育价值。因为班主任是班级的主任,因此相比于美国的counselor只能用教师个人的力量指导学生,班主任所在的班级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


未来的班主任制变革中,一方面要传承这种特色制度的优势,追求以班育人。走出过于注重日常学生管理的思维惯性,从“看班”走向“带班”,以班级的力量滋养学生养成良好品行和不断健康成长。优秀的班主任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在实现转变。


另一方面,在从看班到带班的转变中,还需要班主任有意识的重塑师生关系,改变以往习惯的管理控制的工作方法,学会倾听、学会引导。右边的田老师是我以前参与的班主任培训项目的学员,她在培训后的这段话生动的说明了她个人如何从一个管控型班主任转向了教育引导者的班主任角色。



走向以班育人、从管理控制到教育引导,这是对班主任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的变革路径,也是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但这些仅靠班主任个体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指出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要将班主任作为主业。我认为不仅是主业,还应走向专业,当然这需要配套的制度支持、培训支持。


通过对班主任制变革的分析,我认为不能取消班主任,但这不意味着不需要进行变革,而应该发挥我国班主任这一特色制度独有的巨大优势,让班主任真正成为主业、走向专业,改变看班的管控角色,成为带班的教育引导者。



班级内部结构的变革


班级有着怎样的内部结构?


前面我们提到班级是一个业务组织、管理组织、团组织和初级群体,不同的组织属性要求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就像图中所展示的这样。我们可以看到作为管理组织和德育组织的班级内部结构,具有明显的等级制的特点。班干成为学生中的“官僚”,甚至前些年还出现学生跑官的各种新闻。



今天许多班级依然延续着等级制的结构,但也出现了很多变革。主要表现在从等级制到扁平化、从集权式到分布式的变化。


从等级制到扁平化很容易理解,一些学校在班级内取消了班委,直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再进一步分工;从集权式到分权式,与扁平化管理是相通的,这种变革强调管理班级的权力不是集中在班主任或是个别班委、组长手中,而是分布于全体学生中,学生可以基于班级自我管理的需要自主申报管理岗位,并在通过后获得这一岗位的管理权。



这是我摘录的一位班主任设计的班级管理结构,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岗位。当然,实践中的生动案例是不胜枚举的。


以上班级内部结构的变革是否代表着未来的方向?是否不断的走向扁平化就实现了班级作为教育性组织的使命?曾经我以为就是这样的,直到我遇到这样一个小男孩儿。


这是一位三年级的男孩儿,他是班级的灯光管理员,特别热爱班集体,无论今天是哪组值日,他都留下来一同帮忙值日,只是为了等到最后所有人都走了他来关灯。


但换来的是什么?


有一天放学后,轮到某个小组值日了,他们组本来六个人,结果轮到他们组值日时,一些人因为上课外班等各种原因跑了三个,留下的三个也不好好值日。这种现象不是这一天偶然发生的,我发现好几次都主要是他这个灯管员在值日。


换句话说,我发现了很多同学其实都把责任推给他。班主任也发现了,她是这样处理的,他向接孩子的爷爷表达了对孩子的表扬,孩子很热心班集体工作,主动为他人分担,乐于助人,责任心很强,每天都坚持关掉最后一盏灯才离开教室。但是,一学期下来他并没有在全班同学前提过这件事。


就这样一个小男孩儿的故事,我想请大家思考:班级为什么要设立自我管理岗位?自我管理岗位有优劣吗?大家一定会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优劣。


但是学生也这样认为吗?如果不这样认为,大家从这样的扁平的自我管理结构中学到了什么?结构是要服务于功能的,班级的功能是全面育人的教育性组织,因此,作为教育引导者的班主任不能仅仅是为了班级有序运行而采用自我管理的结构,而应该真正为了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成长,真正从自我管理走向自我教育。


因此,班级内部结构变革,不仅要在形式上扁平化,更要在自我管理中追求自我教育目标的达成。



班级外部结构的变革


班级外部结构是区别于内部结构而言的,主要指班级和其他班级、班级和年级、班级和学校其他职能部门乃至班级和所在社区的关系。


说到这里,想请问各位班主任一个问题:德育处/财务处/总务处……是为你服务的吗?许多班主任可能笑了,心里想着,怎么可能?开玩笑吧?或者想着,人家部门自己这么认为的。



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我们作为班主任习惯的是以下情形,来自各个部门的各种指令,今天财务处要求以班为单位收齐餐费,明天德育处要求以班为单位上报民族团结教育方案,后天总务处要求自查并填写安全隐患表……


班主任是最小的主任,班级是最基层的管理组织,上面的千条线最后都要落到班级这一根针上来落实,所以“被管理”是班级所处的外部结构的现状。


那么,这种现状是否发生了变化呢?我想多数学校可能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也确实有一些学校在悄悄地变化着。



班组群是中关村三小的基层的管理组织,三个班组群构成一个“校中校”。班组群是直接面向学生的事业部门,“校中校”校长和学生部、教师部等职能部门的主任平级,职能部门主任不得命令或影响“校中校”校长做任何事儿,相反职能部门要为校中校、班组群的业务活动提供各种支持。


所以,学校在管理文化上倡导“校、群吹哨,部门报道”,也就是班组群不再仅仅是最基层的被管理组织了,它有事儿一吹哨,各部门就要提供相应的支持。比如,针对班组群反应的教师去校务部领取各种耗材比较麻烦的问题,校务部推出了定期推着载满耗材的小车进班组群的创新举措。


这就反映了班级外部结构变革的一种趋势,那就是让班级、让班主任站在学校正中央。我们常说,让学生站在正中央,如果班级、班主任不站在管理结构的正中央,那么学生就很难走向学校舞台的中央。


如何让班级站在正中央,我认为要建设“班级+”的教育共同体。这里的加号可以链接很多教育资源,比如班级加班级带来的班组群、一些学校要求职能部门主任兼副班主任带来的班级+职能部门、不少将家长资源纳入班级资源的班级+社会、疫情新形势下的班级+互联网带来的“云班级”等等。


因此,在班级的外部结构变革上,未来应该有意识的在制度设计上进一步系统地建设班级+教育共同体,从而使得班级育人的功能进一步强化。


最后,让我们回到最初的命题:班级组织变革的现在与未来。产生于班级授课制下的班级,时刻处于变革中,在班级形态上不断探寻着行政班与教学班结合的多种样态,但万变不离其宗,在学校我们仍然需要这种离学生最近的担负五育并举全面育人功能的基层教育性组织。



在我国特色班主任的制度上,不管是否采用“班主任”的称谓,不能贸然取消班主任的各种职责,并且要引导班主任实现从看班的管理监控者到带班的教育引导者角色的转变。


在班级内部结构上,从等级制走向扁平化、分布式管理,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在班级外部结构上,彻底改变班级作为“被管理者”的地方,有意识地从制度上推进班级+教育共同体的建设。


李娜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学院博士



xingjiaoshi@dett.cn




▼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